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文化田野實習與方法上
Field Methods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with Practices) (1) 
開課學期
110-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人類學系  
授課教師
張正衡 
課號
Anth3009 
課程識別碼
105 30401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全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3,4(10:20~12:10) 
上課地點
水源人201 
備註
初選不開放。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初選不開放,需於8/10-31前上網登記意願,未登記者選課無效。限本系、雙修生
總人數上限:2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授課時間:每周三上午10:20-12:10;寒假田野實習
授課地點:水源校區人類學系系館201
授課教師:張正衡
Email:cchang23@ntu.edu.tw
課程助教:林泉吟
Email:r07125008@ntu.edu.tw
課程助教:尤尊毅
Email:b03105001@ntu.edu.tw 

課程目標
本課程為針對人類學系的三年級學生所開設之研究方法課程,目的在於帶領學生演練文化人類學田野工作的方法基礎與調查程序。修課同學將學習到以人類學觀點掌握社會文化現象的技巧,熟悉以抽象概念和邏輯分析田野材料的方式,體會其背後所可能伴隨的學術與倫理議題,並於最後有系統地將之書寫為短篇的民族誌敘事。本課程分為上下學期,上學期的教學重點為田野研究方法之學習與分組演練。修課同學並須於寒假時集體前往教師所選定之田野地,實地執行上學期所設計之田野研究計畫。至於第二學期的學習內容則為田野經驗資料的整理、分析,以及民族誌寫作的相關訓練。而在兩學期的課程結束後,同學們的民族誌書寫也會依循系上的慣例集結成冊,並分送給相關單位收藏。

為了完成必要的行前訓練,修課同學在本學期必須每週進行高密度的文本閱讀、摘要與課堂討論,以吸取田野工作前輩們的實作經驗;與此同時,也需要完成幾次的小型田野習作來熟悉基本的田野技法如觀察、訪談、與田野記錄。在學期的後半段,修課同學還需要自行搜尋與閱讀相關的文獻、擬定研究構想,以作為寒假時參加集體田野調查旅行(目前預計於2022年1月14日~1月24日之間進行)時的工作方針與知識基礎。

本次的寒假田野調查地點設定在基隆市的和平島(舊名社寮島)。島嶼的面積不大,但靠著兩座跨海橋樑與基隆市區連結,交流便利,由過去的平埔聚落一路發展至今日漁商工混雜的生計樣貌。目前島上除了一般的住宅和店鋪之外,還聚集著海岸地景公園、造船廠、傳統宮廟、觀光漁市與古蹟遺址(例如2011-2016的聖薩爾瓦多城遺址之考古發掘)等設施;不僅在地的文史工作者與社區營造已經累積多年的文化建構成果,周邊也鄰近基隆港市、正濱漁港、阿根納造船場遺址、都市原住民聚落等當代文化場景。就此而言,和平島雖然範圍不大,但卻充滿了複雜交錯的文化與歷史痕跡,對於田野工作者來說,可能在此進行調查的主題範圍從傳統的宗族祭祀、族群關係、生計產業、社會組織開始,一直到當代的觀光、現代漁業、文化遺產、社區營造、基礎設施等為止,應該是個具有潛力與挑戰性的田野地點。

文化田野實習是本系的核心課程之一;而對於文化人類學家而言,「出田野」更是學科專業認同的標記。不過,今天許多其他學科的研究者乃至於實務界的專家,也都經常會進行所謂的田野調查,甚至許多民族誌研究法的教科書也都不是由專業人類學家執筆、針對人類學讀者所寫成的。在這樣的情境下,文化人類學家雖然無需急於獨佔田野工作者的名號,卻也被迫要重新確認這個學術志業的知識特性與情感結構,重頭思考這個學科在當代社會中的獨特性與貢獻。這一整年兼具理論與實作的田野工作訓練,希望能讓修課同學親身體會文化人類學家的業務機密(the tricks of the trade),在實際的旅行、對話與傾聽觀看中,對人類學的專業知識產生更具體、深刻的理解,並且讓它與你後續的人生發生更密切的聯繫。 
課程要求
不論把田野比喻為一門「藝術」、一種「技藝」、一套「技法」或者是一項「手工藝」,其間的共通之處在於這些論者都同樣理解到:田野工作比起學習其他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還更加必需在實地操作的過程中學習,甚至必須透過身體感官經驗來進行。因此這門課要求同學進行一系列的實作演練。本學期會要求同學完成幾次田野習作,而且同學繳交的習作成果將成為是我們上課的討論重點。我們會在NTU COOL上開放同學相互評閱各位的田野習作(因此請留意自身作業中的私密資訊與敏感文字),並讓各組的代表在課堂上分享操作的過程與心得。因為與上課流程密切相關,因此田野習作不能遲交或缺交,還請修課同學們配合。

除了田野習作之外,這門課程的學習管道仍然高度仰賴大量的閱讀、分析與反思過程。每週指定的讀本不僅會有實用的田野技藝指引,也包含了可以從中學習的田野書寫與民族誌研究。每一次上課時的課堂活動,除了操演特定的田野研究技法之外,教師都會提出與當週閱讀文本相關的討論問題,邀請不特定的同學進行回應與分享。事實上,唯有透過同學的主動思考與參與討論,看似枯燥的研究方法步驟才會成為切身可運用的個人知識。因此每一位選課同學必須每個星期閱讀指定材料,並且在上課之前撰寫篇幅一頁以內的閱讀筆記,精準陳述該週讀本的要點與個人反思,於上課日的前一天晚上12點前上傳至NTU COOL。

在這個COVID-19的時代裡,這門課的規劃和安排隨時可能受到疫情變動之連鎖效應所衝擊。課程的寒假實習與實作時間規劃,皆可能迫於後續的情勢變動而有所調整。在疫情下的實作中,請修課同學優先考慮自身行動的風險,並在有所疑慮時與教學團隊討論。最後,雖然這門課程希望透過扎實的訓練來培養修課同學的專業能力,但若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遭遇任何的學習狀況或障礙,都歡迎向教師或助教尋求協助,共同完成這一整年的學習。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備註: 請與教師或助教聯絡約定面談時間 
指定閱讀
Alexander, Jeffrey C. and Steven Seidman eds.。1997[1990]。《文化與社會:當代論辯》。新北:立緒。
Booth, Wayne C., Gregory G. Colomb and Joseph M. Williams。2009。《研究的藝術》。台北:巨流
Emerson, Robert et al.。2007。《如何做田野筆記》。上海:上海譯文
Schensul, Stephen L. et al.。2012[1999]。《民族誌方法要義:觀察、訪談與調查問卷》。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Spradley, James P. 1980.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Spradley, James P. and David W. McCurdy. 1972. The Cultural Experience: Ethnography in Complex Society. Prospect Heights: Waveland Press.
Wolcott, Harry F. T。2011。《田野工作的藝術》。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王崧興,1967。《龜山島──漢人漁村社會之研究》。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溫春來、黃國信主編。2017。《歷史學田野實踐教學的理論、方法與案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黃應貴。2006。《人類學的視野》。台北:群學
郭佩宜、王宏仁主編。2018。《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台北:左岸
*魏明毅,2016。《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台北:游擊文化。
*洪伯邑主編。2021。《田野敲敲門:現地研究基本功》。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趙恩潔、蔡晏霖主編。2019。《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台北:左岸 
*謝國雄主編。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

**前面標記*符號的讀本,請同學自行準備,其餘材料會由授課教師提供** 
參考書目
Allen, Joseph R.。2018。《錯置台北城》。台北:麥田
Best, Joel。2021。《洞見》。台北:麥田
Dawley, Evan。2021。《成為臺灣人:殖民城市基隆下的民族形成(1880s-1950s)》。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Prochnik, George。2021。《追尋寧靜:一場顛覆聽覺體驗的田野踏查,探索聲音的未知領域》。台北:漫遊者
Scott, James C.。2021。《人類學家的無政府主義觀察:從生活中的不服從論自主、尊嚴、有意義的工作及遊戲》。台北:麥田
Smith, Monica L.。2021。《城市、演化、人:人類與城市的6000年故事》。台北:臉譜
Walker, Rob。2021。《觀察的藝術》。台北:大塊
今和次郎。2018。《考現學入門》。台北:行人
沈孟穎。2021。《台灣公宅100年:最完整圖說,從日治、美援至今的公共住宅演化史》。台北:創意市集
洪紹洋。2011。《近代臺灣造船業的技術轉移與學習》。台北:遠流
孫于甯、劉上萱。2020。《街仔路採集誌》。台北:遠流
青鳥文化制作有限公司。2020。《在基隆:城、海、山與未來》。基隆:基隆市文化局
張炎憲、胡慧玲、高淑媛。1994。《基隆雨港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
黃應貴主編。2016。《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新北:群學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寒假⽥野研究構想 
10% 
 
2. 
⼩型⽥野習作(⼆份) 
40% 
 
3. 
每週閱讀筆記 
20% 
 
4. 
準時出席及課堂參與 
3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22  導論:疫情下的田野工作怎麼辦? 
第2週
9/29  當代⼈類學的⽥野⼯作是什麼?可以如何進⾏? 
第3週
10/06  當代的⺠族誌研究者如何定位出⽥野(地)? 
第4週
10/13  如何進⼊⽥野、把握場景、建⽴關係? 
第5週
10/20  如何進⾏參與式觀察? 
第6週
10/27  如何撰寫⽥野筆記? 
第7週
11/03  ⽥野習作時間(⼀):本週不上課 
第8週
11/10  尋找⽂化場景與社會情境:⼈類學家如何讓觀察與敘事聚焦? 
第9週
11/17  對⽥野地的基本掌握:初步的⺠族誌描述需要哪些材料? 
第10週
11/24  檔案、碑刻與⺠間⽂書中的地域社會:歷史⼈類學者如何做⽥野? 
第11週
12/01  如何執⾏⼀個深度訪談? 
第12週
12/08  ⽥野習作時間(⼆):本週不上課 
第13週
12/15  ⼈類學家如何在⽥野中進⾏對話與訪問? 
第14週
12/22  如何設計⼀個⽥野研究計畫並提出好的研究問題? 
第15週
12/29  ⺠族誌選讀:如何把握港都的區域特性? 
第16週
1/05  ⽥野倫理 
第17週
1/12  研究計畫工作坊&行前會議 
第18週
1/19  田野實習中